许多人在分析热门文章后直接模仿,却往往收获不多的关注度,分析爆款文章究竟有哪些技巧呢?接下来将为你深入解读。
抓不住核心,徒劳无功
这个情感类账号分析了 100 篇热门文章,发现诸如“朋友反目”“伴侣不忠”这类具有矛盾感的标题经常被使用,于是大量制作相似风格的标题,但文章的阅读量始终无法达到 1000 的标准。症结在于该账号没有意识到爆款文章的标题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们准确击中了 30 多岁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普遍感到的不安全情绪。只关注表象,不触及问题的根本,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取得好的效果。
盲目追热点,效果不佳
去年某位艺人出事之后,娱乐领域的自媒体随便发布一篇拼凑内容的稿件都能获得大量阅读量。有人统计了半年内热门文章的主题,发现“涉及家庭教育的爆款内容中百分之八十是关于教育方面的担忧”“与工作相关的必谈三十五岁问题”。不过公司类的账号如果写三十五岁问题可能会被指责制造焦虑情绪,而职场发展类的账号谈论却能引起读者共鸣,这说明账号的类型决定了适合的选题方向,随意追逐网络热点是不明智的做法。
框架生搬硬套,内容乏味
这种结构形式表面上看很理想,但填充内容后却缺乏感染力。拿两篇关于增加额外收入的爆款文章来比较,虽然框架一致,但加入“深夜还在修改演示文稿”“首次提现时激动得手发抖”等具体情节的更引人入胜,而仅说明“靠副业每月赚取万元以上”则显得乏味。
过度追求形式,破坏文章
有人通过研究热门文章总结出,每段文字不宜超过三行,写作时将一句内容分成三段,会导致文章结构松散。有效的拆分需要考察文章的评论部分,例如关于“怎样整理衣柜”的热门帖子,如果只分析收纳技巧,没有察觉到它如何减轻生活压力的深层心理,就难以触动读者内心。
元素套用需谨慎,先测试
注意到某些类型的标题如果包含“亲身经历”字样,往往容易获得较高的关注度,但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内容领域。例如,在育儿相关的账号中,使用“亲身经历”可能会提升受众的信任度,但在科技类账号里微信每日爆文,这样的表述反而会削弱内容的专业形象。为了找到更合适的标题方案,可以尝试制作三个各有特色的标题版本微信每日爆文,然后借助小号在相同的社群中发布,通过比较它们的点击率来评估效果。
看系统而非技巧,形成爆款系列
有人分析别人文章放了三幅图片,就认为“三幅是最佳数量”,也不考虑自己账号的特殊之处。真正有价值的分析是看到“内容创作背后的运作方式”。某个教育类账号写了“减负后家长如何应对”,根据评论提出了“怎样提升独立学习技能”的话题,最终形成了多个受欢迎的系列。
分析爆款文章时,你碰到了哪些难题?欢迎在讨论区谈谈自己的经历,同时别忘了给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